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讓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、長才幹、作貢獻。近期,文化體育系(公共管理系)組織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開展“民族共富、鄉村振興”暑期社會實踐活動。本次社會實踐圍繞“民族共富”和“鄉村振興”兩個主題,通過實地調研、深入走訪等方式,探尋民族共富路徑,助力畬族鄉村振興。
訪景寧畬族文化,探民族共富之路。實踐團第一站,走進渤海鎮安亭村。安亭村村委副主任劉金峰介紹:“安亭村現居千余人,少數民族占三成。生活以男耕女織為主。村子盤踞高山之上,途徑千峽灣,交通不便。是一個看山望水、充滿鄉愁的地方。”實踐團在調研當地民俗經濟時發現,當地依托“千峽灣民俗經濟”,以“民族團結,實踐共富”為發展主線,在全鎮建立了十余座畬族民俗館,使文化保護觀念融入生活,民族共富思想深入人心。
實踐團第二站,走進了鄭坑鄉吳布村。比起安亭村,這裏的生活環境更閑適,大量江南中式風格的古韻建築令人耳目一新。吳布村黨支部書記雷學寶介紹:“吳布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主要圍繞吳布梯田文化,既發掘、傳承畬族文化,也引入森林康養、全域旅遊等新潮流新思想。”如今,借助景寧縣委組織部牽頭的“畬播團”,村民們到田間地頭、電商基地,開展流動直播,真正做到“打響畬文化知名度,助力農產品銷售路”。可以說,吳布村在挖掘文化資源、探索致富道路上,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。
實踐團第三站,走進東弄畬家田園綜合體。作為全省唯一的山地田園綜合體,這裏如世外桃源,帶著多張的省域金頭銜:畬族藍姓發源地、畬族傳統技藝聚集地、省級非遺大師聚居地……看得出,借助“政府組織+企業經營+村民創收”的新型運作模式,一個成熟的“活態”畬寨已經在這裏大放異彩。村民在老支書藍國欣帶領下,依靠畬族特色,“賣山水,賣文化”開辟一條致富之路:政府助力整村搬遷;企業運營創收,年底分紅;村民在綜合體內工作,家門口即可創收。黨支部治理少數民族搬遷問題也獨有良方,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相處融洽。藍國欣非常自豪:“在這裏,民族團結已經真正融進了我們群眾心中。”實踐團成員們走進農戶家,通過調查問卷、現場采訪等形式,了解民族團結、民族共富的具體路徑及發展過程。
不同村子發展模式的經驗與區別,加深了實踐團對民族共富問題的思考。共同富裕背後,是村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,更是地方特色文化財富的挖掘。村子借助政府政策,化地理劣勢化為民風優勢,化資源劣勢為文化優勢,借政府有利政策,創脫貧致富手段。小小山村見證著歷史與時代的碰撞,豐富了“共同富裕”的深層內涵。
采訪劉金峰主任
雷學寶書記介紹吳布村情況
調研鄭坑鄉吳布村
東弄新村調研
向當地村民發放調查問卷
探尋畬族非遺,助力鄉村振興。本次社會實踐另一個主題是“畬族非遺文化”。通過調研畬族彩帶、畬族服飾、畬族山歌等非遺文化現狀,探索畬族非遺文化傳承方式,探尋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徑。社會實踐團提前查閱畬族非遺文化相關資料、討論製定活動方案、編寫專題調查問卷,做足了功課。
實踐團第一站,探訪渤海鎮上寮畬族村畬俗館。上寮村是地地道道的“雷家村”,雷氏12代子孫在此生活了200多年。該村保留原汁原味的畬族傳統,有深厚的畬族文化底蘊和濃厚的畬族文化氛圍,適合深度了解畬族婚姻習俗、畬族請神習俗、畬族狩獵習俗等畬族傳統風俗。隨後,實踐團走訪被譽為“活著的畬族博物館”鄭坑鄉吳布村,吳布村是畬族原生態生活村,至今仍保留了祭祖、煉火、織彩帶、唱山歌等畬族原生態生活模式。
實踐團第二站,在景寧縣畬族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。景寧畬族博物館有豐富的畬族藏品和畬族珍貴文物,設多個畬族傳統技藝小木屋,讓畬族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繹和展示畬族傳統技藝。隨後,實踐團走訪景寧東弄畬寨。作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,許多瀕臨消失的畬族傳統文化,如民間山歌、彩帶編織、祭祖功德舞蹈等等,在這裏得到復活、繼承和發揚。
實踐團第三站,采訪根藝大師吳家榮。吳家榮是一位用心感受生活的殘疾根藝工作者。他的根雕作品蘊含畬族文化,質樸天然卻充滿無限力量,讓人深刻感受到畬族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。實踐團通過調研搜集的素材,將畬族非遺文化與文創產品相結合,為畬族鄉村振興助上一臂之力。
通過調研搜集的畬族文化素材,開發畬族非遺文化的文創產品等,實踐團深刻認識到畬族人民的生活滿意度進一步提升。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民族共同富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果。本次實踐團考察景寧畬族自治縣,加深了對“民族共富”和“鄉村振興”的理解,這也為特教大學生提供了充足的青春力量。
調研搜集畬族文化素材
采訪畬族文化非遺傳承人
參加中國畬族博物館研學活動
調研畬寨東弄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