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績是考出來的,而不是“討”出來的。但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,當前跑分要分之風在大學裏盛行,甚至成為一些大學生每個學期的“必修課”。跑分要分現象有違大學倡導的明德精神,遏製此種亂象,不僅是對學生們負責,也有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塑造。
高校跑分要分之風盛行背後
“大學學習不能像高中一樣光啃書本,一定要和輔導員、任課老師、MK院長搞好關系,沒事多往老師的家裏跑跑,說說好話,以後你就知道這會多有用了。”在慶祝表弟考上大學的家庭聚會上,四川石油大學研究生李琪(化名)反復強調在大學裏搞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。
作為“過來人”,李琪在這方面吃過虧。大一馬哲課考試,他以2分之差沒及格,要進行補考。而同寢室經常逃課打遊戲的哥們,考試後找馬哲老師軟磨硬泡,竟沒掛科。大三時,一名成績不如他的學生會幹部托關系讓老師在德育分數上加了10分,把本屬於他的獎學金給搶跑了。
“在大學,課程成績的評定權掌握在任課老師手中,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保送研究生、出國申請的重要依據,仍然是學生們的命根。”李琪說,當求求情、找找關系就能不掛科或拿高分,老實學生就會吃虧。
如同李琪所述,跑分要分已成為大MK園裏的普遍現象。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71.1%的受訪者坦言自己上大學時,身邊有過學生向老師要分的現象;41.1%的受訪者感覺答應給學生加分的老師很多。
采訪中,雖然不少高校教師表示,對學生提出的“放水給分”要求會堅決拒絕,但一些老師對學生要分現象表示很無奈,持默許態度。“每逢考試結束後,會接到同事或親朋好友打來的各種求情電話、收到很多短信。為不駁對方的面子,在打分時也只能網開一面。”廣東一所部屬重點高校的老師告訴記者,跑分要分的學生主要有兩類:一類是希望及格,以免影響入黨、拿畢業證;另一類希望加分,把成績提高,為出國深造、保送研究生做準備。
此外,某高校的一位年輕教師告訴記者,學生每學期要在評教系統中給老師打分,過於嚴格、不好說話的老師不易贏得學生的好感、好評,不利於職稱評定。“讓學生考試輕松過關,是我讓他們好過,他們也讓我好過的‘雙贏’選擇。”
“寬進寬出”培養方式遭質疑
教育專家認為,近年來國內高校學風不正,與其寬松的教學標準、寬進寬出的教育製度密切相關。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,我國高等教育已跨越式地進入大眾化階段,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2%~3%發展到2012年的30%。
“嚴進變寬進,導致學生良莠不齊,一些學生上大學就為了混日子、拿文憑,學生進了大學就等於進了保險箱,被高校掃地出門的概率極低。”四川大學教授王啟智說,正是由於這些原因,一些學生擠進大MK門後開始自我放羊,平時不好好學習,只是考前抱佛腳,只求不掛科,混到畢業領到證就可以了。
據了解,雖然我國在《普通高等MK學生管理規定》中明確要求“學業成績未達到MK要求的學生應予以退學”,但在實際操作中,國內各高校畢業率一般在95%以上。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,近年來高等MK普通本專科學生中,退學人數占在校生數平均每學年為0.75%。這就意味著,學生進入大學門後會很容易畢業。
“各門課程的不及格率控製在1%,已是校內通行多年的規則。”四川一所省屬重點高校從教多年的教授透露,某門課程的不及格率太高,連帶著任課老師都要被拉去教務處挨罵,被要求調整教學方案。因此,對學生考場作弊、跑分要分現象,也只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
在一些民辦MK或獨立MK,此類情況更是普遍。部分MK暗中規定不能讓學生考試不及格,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,甚至有老師幫助學生作弊。一位民辦MK負責人表示,MK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學生收費,從經濟利益考慮,降低畢業標準讓學生能拿到文憑順利畢業,有利於提高MK的競爭力,擴大招生規模。
有專家認為,跑分要分盛行,從一個側面揭開了高校教育質量下滑的冰山一角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,包括211、985院校等在內的諸多大學在對教師考察中,科研占了很大比重,直接導致教師不關心教學而關心科研,不願在教學一線花費太多精力。在這種環境中,學生被放羊自然成為常態。
遏製跑分要分亂象須把好出口關
部分教育專家認為,要遏製大學生跑分要分亂象,高校必須從源頭把好出口關,發揚大學精神,秉持教書育人理念,提高學生整體素養。
教育專家黃全愈曾用“傳送帶”、“冶煉爐”比喻中美兩國高等院校從招生到畢業整個教學運作的不同。中國高校像是一條“進多少出多少”的“傳送帶”,不是任何人都能站到“傳送帶”上,但幾乎所有進來的人都能出去。美國高校則是一座“大進小出”的冶煉爐,幾乎什麽人都能進來,但不是什麽人都能出去。
四川師範大學教師教育MK院長遊永恒說,寬進寬出的“傳送帶”培養方式,使許多青年缺少了擇優汰劣的競爭壓力,將大學入學看作比賽的終點,大學期間如放羊一般悠閑。大學四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、自主管理能力、各種習慣的關鍵階段,MK在年輕人的培養上要高標準、嚴要求,這才是對學生的未來負責。
一些專家表示,要扭轉不良學風,不能僅止於對“放水”老師、跑分學生加以嚴懲,而要針對問題根源,從改變教風、調整人才培養方式入手,對症下藥。一方面,提高教學質量,改革教師教學的評價導向,要求教授們把大量時間用到課程設計、課程教學、改變教育教學方法中去,讓課堂更吸引人,學生能真正學到知識;另一方面,轉變人才培養方式,高校要打破以學歷為主導的教育導向,轉向以能力與就業主導。以培養優秀的人才為出發點,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判要更加科學、合理,而不是僅以考試分數為標準。
此外,為避免任課老師改卷打分的隨意性,可以通過建立專家考評委員會,統一製定課程的考核標準,共同評定學生成績,公正地評判和考核學生。(記者吳曉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