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題立項後💘,很多老師已經擬定了調查問卷,並正在開展調查研究♉️,進行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。那麽,當數據和結論出來之後☦️🖤,接下來要做的是開展教育教學實踐,采用相應的手段、策略,探討、解決問卷中發現的問題🙅🏼♀️。這就進入了課題研究的中期階段🍴🛀,也就是研究的攻堅環節🏋🏽♂️。在研究的中期階段➔,行動研究是面向一線教師的較為常見的研究方法之一。“問題—計劃—行動—觀察—反思”是行動研究的一般步驟💄。我把行動研究方法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,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,希望在接下來的課題開展中能對大家有些幫助。
1、“行動研究”概念:
行動研究起源於美國,由心理學家勒溫首創。當時他與猶太人和黑人進行合作研究👨❤️👨,這些實踐者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研究之中,積極地對自己的境遇進行反思👲🏿,力圖改變現狀🤥。1944年前後,勒溫將這種結合了實踐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稱為“行動研究”。就方法而言𓀘,行動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進過程,包括“計劃—行動—觀察—反思”幾個步驟。教育的“行動研究”就是指MK的校長🫰🏽、教師等在實際的教育情境中擔任研究工作,製定計劃、系統地搜集資料🤍、分析問題、提出改進方案、付諸實施、檢驗和反省成果,並以研究成果為依據📥,進行教育改革,提升MK及個人的教育質量。
2、“行動研究”特點:
綜合起來看👊🏼,“行動研究”有這樣兩個鮮明的特點😭🧑🦰:(1)以提高行動質量、改進實際工作、解決現實問題為首要目標 🪗。行動研究最大的特性,就是針對實際工作中產生的問題👐👩❤️💋👩,以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手段,通過實踐和研究來驗證這些問題解決的效果。行動研究所關切的是實際情境中的特定問題,同時其研究的樣本也有特定的對象,可以是一個班級👨🏿🍳🪭,也可以是一個人,而不必考慮樣本選取的“科學性”👁、代表性🤷♀️,因而它的外在效度不一定要高,不追求理論發展,也不強調普遍適用,一切只為了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。判斷行動研究是否有價值🧇,將完全以其對現狀能改進多少為依據🏉。(2)主要研究人員就是實踐者,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相結合🌻📻。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實際運作者🏃,對於相關的問題#️⃣、困難以及成效最為清楚🍝。在MK所進行的行動研究中🏃➡️,教師可以扮演研究者的角色,不是將問題簡單地交給外來的專家🌡,而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研究🧑🏽🏭,以尋求解決之道。
總之,行動研究要求實際工作者進行積極的反思、參與研究,要求研究者參與實際工作,並要求兩者相互協作↩️,共同研究。這樣🧑🏼🏫🍐,研究者可以從“局外人”轉變為“參與者”,從只負責“發現知識”到負起解決實際問題的責任👩🏿🦰,還可使實際工作者改進其行動和工作。而在以往的研究活動中,專家本身只從事研究👨🏿🎓,並不直接應用成果,實踐工作者應用成果卻不參與研究,使得“研究”與“應用”脫節🛠。行動研究正好彌補了這個缺點👩🏻💻,將研究者與運用成果的實踐者結合在一起。
3🫳🏽🧑🏼🤝🧑🏼、行動研究的過程:
(1)明確問題,即要澄清教師在實踐過程遇到的問題是什麽,用盡量清晰的語言對這些問題進行界定🚣🏼♀️。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“問題”🧒🏿,往往體現為一些與期望不符的表象🫁,如某位教師在教學中發現課堂紀律不好👨🏻🦱,學生上課不能專心聽講,這種現象是一“問題”🗄🥷,但還有待進一步澄清和界定,比如💥,紀律不好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♿:學生年齡、學科內容、教學方法、教師人格因素,等等。在進行課堂行動研究以前,有必要對這些因素加以初步考察,以便明晰這一問題的背景、可能成因、後果等,作為下一步工作的依據。
(2)確立解決這個問題的行動之目標與過程。問題澄清之後,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或其他教師的經驗🦚👨🏻✈️,根據一定的教育理論👨🏽🦳,憑借自己對問題的理解,設計出可能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步驟,明確這些行動所要達到的目標🤵🏼♂️。
(3)按設計好的步驟行動🧏🏿♂️🧔🏼,並對行動做記錄,收集證據以確認目標實現到什麽程度🤦🏿♀️。必要的情況下,這一環節還可能重復第一🚴🏼♂️、第二環節的工作,如第一步所做的分析與澄清,可能在實踐中被證明是不正確的,或者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,這時可能需要重新修正對問題的界定和行動計劃。
(4)對有關材料進行整理🧑🏻🦼,概括出關於行動與目標之間關系的一些一般性的原則。
(5)在實踐情境中進一步檢驗這些原則。
4、行動研究采用的具體方法:
多角度分析。主要用於問題診斷和課題立項階段。對MK學科建設👳🏽💆🏿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,召開由學科教師🕷、學生、研究人員、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和校長參加的多角分析座談會。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學現象和問題,尋求共同認可的教改方案。教師通過自我反思,了解教學目標、教學期望與實際教學效果之間的差距;研究人員、教師通過與學生座談,了解學生的感受🚴🏻♂️、變化和想法🕐。
訪談🦑。主要用於問題診斷和課題立項階段🪿。包括學生訪談、家長訪談和教師訪談,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見。
問卷調查👪、態度量表和能力測量表。主要用於問題診斷和課題立項階段。設計相關量表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態度調查和水平測試。
撰寫研究日誌。主要用於研究過程階段👩🏼⚖️。即參與者每天將自己的研究實踐記錄下來💳,並且進行反思。這是一個伴隨著研究全過程的重要方法。通過撰寫日誌🚶🏻➡️👩🏽🎤,研究者以一種更具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式理解課程及教學🧜🏻。研究日誌的類型有3種:個人日記,這是一種個人文獻,其中有個人對事情的見解、評論,融入了豐富的個人情感和喜好。通常是每天記或定期記;備忘錄,屬非個人文獻,記錄的範圍較小,記錄中力求客觀,不加人個人的感情、觀點🍧;類似於"流水賬",事無巨細地記下發生的事情、處理的情況。撰寫研究日誌:可以記錄很多方面的資料,包括那些可以通過參與觀察、訪談和對話等方式收集到的資料;可以隨時記下自己的靈感和偶發事件,反省每天的研究結果,對原始資料作解釋性評論;可以對研究者自己的身份和使用的方法進行反思🧑🏻🏫🤦🏽♀️,增加對自我的了解▪️;研究日誌中記錄的思想可以發展為理論架構🍽,憑借這個架構可以進一步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。
課堂觀察👩🏽🏭。主要用於研究過程階段🙍🏽♀️🫰🏽。對每次試驗課進行課堂教學觀察和記錄。
數碼照片記錄㊗️。主要用於研究過程階段👩🏿🦰。對研究活動和試驗課的情景運用數碼相機進行照片記錄。
錄像記錄🤾🏻♂️。主要用於研究過程階段。運用錄像機對每次試驗課進行課堂教學全程實錄。
個案研究。主要用於研究過程階段。對教師🥒、學生進行個案研究🚈。
體會:一般來說💇🏼♂️,教師提高教學研究技能的途徑不外乎以下三種方式🫀:一是閱讀,即教師自己閱讀有關教學理論和教學研究方法的論著;二是合作▶️,即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教學研究專家合作進行實驗研究;三是開展研究☝🏿👸🏿,即教師針對實際問題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。這三種方式之中,哪種方式最有實效呢?我覺得對於一線教師而言⛹🏻,自主研究是最有效的。因為只有通過自主的研究才能激發起閱讀的需要和合作的興趣。如果僅僅將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於“脫產進修”或“在職培訓”,而缺乏主體的參與和親身體驗🌦,培訓的內容不能與日常的教學相結合,那還是過眼煙雲、轉身即忘。有學者說,教師在自己的教室裏親自進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“在職培訓”方式,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。並非一定要等到系統學習🙇🏿♂️、研究技能提高之後才產生研究🫷🏼,而是先有研究之後才能產生學習的激情🍒,合作的欲望,才能在研究的過程中提高研究技能。